本會歷史

戰前歷史

本會於1940年十一月由香港教育署音樂視學組成立,旨在為本港學生提供欣賞音樂演出的機會,並致力培養學界對音樂的興趣。

戰後歷史

本會於戰後重組,並在1949年舉辦首屆音樂和朗誦節,以達成本會會章之第三個宗旨,即:「推動學生及年青人積極唱奏出美妙樂韻,並透過朗誦表達心聲。」此舉最初受到一些人士的非議,認為要不同國籍學生互較量,且公開接受批評,一定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但參加者出乎意料的踴躍。學校的熱烈支持,足以使反對者不再有微言。

在首屆的音樂及朗誦節中,評判均由本港學校的老師擔任,1952年首次舉辦了中文歌唱項目,而1960年更加添中樂及中文朗誦,使中國文化藝術能藉此廣揚。

1954年首次從外地邀得音樂家在音樂比賽項目中擔任評判。此後,每屆的音樂和朗誦節中均邀請一位海外人士作評判。此慣例一直保持至1960年。到1961年,參加者異常踴躍,大會得為音樂節安排兩位評判;而在此同時,參加朗誦和話劇比賽者,有增無減,故亦需邀請專家獨立為此項目作評判。1964年音樂項目的評判由兩位增添至三位;兩年後再增至四位(其中一位屬兼職)。1981年的西樂及聲樂比賽項目則需四位全職的評判;而1998年本會更增至八位專業人士任全職評判員。朗誦項目方面,除了從本港邀得知名學者和專家為中文朗誦項目擔任評判外,1976年亦為英語朗誦組從海外請來兩位評判,並於1997年增至六位。

初期1967-69年所增加的參賽者多數只參加中、英文朗誦的項目,但隨後參賽者的興趣更為廣泛,到1977年的第29屆學校音樂節時,音樂項目參與總數高達4,581項目(包括來自新界者),共38,000人次。至1997/98年,音樂和朗誦更分別增到93,300和77,900人次。

參賽者的數目劇增,足以反映出學生對音樂和朗誦節的興趣日趨濃厚,而近年來新界區學校的熱烈參與尤為觸目。有一點不得不提,到了1974年,本會破天荒把音樂和朗誦的比賽時間分開;前者安排在三、四月舉行,後者則在十一月。雖然這項變更需要一段時期纔能適應,但音樂和朗誦兩項目的參賽者有增無已,顯示學界醉心藝術的健康現象,持續不息。

參賽者的踴躍,並不代表音樂、朗誦節重量不重質。事實上,從評判的評語顯示,參賽者的音樂和朗誦水準極高,享譽國際。尤其鋼琴、小提琴的演奏、集誦以及合唱項目,均達到極高水準。這些令人振奮的評語乃出自資深的音樂和朗誦專業人士。

組織與活動

本會為隸屬以英女皇為贊助人之英國音樂、舞蹈及朗誦節聯會的附屬會員。本會早期由教育司署音樂組的高級主任管理。但1974年起改由一個執行委員會負責。委員由一千多間的會員學校、學院的代表選出。此外,也有一群本港知名的音樂和朗誦老師,或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士加入本會為附屬會員。雖然行政工作由執行委員會掌管,但本會與教育署的音樂組仍有密切的聯絡。1975年本會承蒙港督麥理浩勳爵贊助人並得教育司陶建生出任會長。

本會並於同年獲批准註冊為無股權的非牟利有限公司,但宗旨如前:「推廣及提高學生和年青人對音樂及朗誦的興趣;推動學生及年青人積極唱奏出美妙樂韻,並透過朗誦表達心聲;普及音樂會、演講和其他形式的音樂、朗誦活動;在經濟或其他方面贊助學生、學校或其他機構舉辦音樂、朗誦活動。」

為達上述目標,本會並不限於每年舉辦音樂/朗誦節,雖然這仍是年中盛事。其實,自香港青年樂團於1963年成立以來,本會便負責管理樂團。在指揮文理女士及其繼任人鄭繼祖先生的悉心指導下,聲名遠播。樂團為青年人提供樂器培訓,給他們定時排練和演奏不同類型音樂的機會。由於這些活動的潛移默化,音樂藝術的種籽已在廣大青年的心中萌芽,而音樂事務統籌處也在70年代逐步組成。本會又於1976年負責成立香港青年合唱團,在同年二月的香港藝術開幕嘉年華會中首次獻唱。青年合唱團一如青年樂團,都是歡迎廿三歲以下的青年人,不論是學生與否,均可參加,且不收團費。兩團均揚名海外,樂團於1973年應邀到蘇格蘭鴨巴甸出席馳名的國際青年樂團節,並贏得美譽而歸。77年暑假,香港青年合唱團部份團員則與其他樂手遠赴倫敦出席皇室銀禧典禮的表演。

由於學校經常舉辦演唱或演奏類似的音樂活動已有過多之嫌,因此香港青年樂團和合唱團便暫時停止演出,但本會仍經常協助多間學校組成聯校合唱團,在不同的慶典中獻唱,並為每年音樂節的優勝者主辦音樂會,或安排他們到電視及電台表演。

教育為本會的重要方針。自七十年代開始,本會成立了樂器培訓計劃,務使清貧的學生也能有機會學習一些樂器,在鄭繼祖先生和音樂組成員的協助下,本會中心每星期均有樂器課程,由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授小提琴、中提琴、長笛、雙簧管、喇叭、小號及敲擊樂等。參加者人數異常踴躍,而部份學員更組成初級管弦樂團,並定期練習,在聖誕期間到知名的酒店表演,更在1976年聖誕節作公開首演。

1977年5月,三至四位管弦樂團的團員得到香港政府的慷慨資助,得予出席在馬尼拉舉行的亞洲音樂營。此樂器培訓計劃後來由資源充裕的音樂事務統籌處接管,使活動有更大規模的發展。

協會仍不斷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音樂教育及活動,籌辦傑出音樂家的音樂會、樂器演奏的研討會、講座、朗誦、默劇等欣賞項目。活動則包括提供高質價廉的錄音服務,與英國喬凱音樂學院合辦朗誦講習會,與藝術中心合辦課程,並為青年藝術節舉辦多個音樂會,與音樂事務統籌處合辦演奏會及大師班。此外,本會更成立了音樂圖書館,供會員學校使用。未來計劃包括詩歌朗誦講授,邀請評判討論教室戲劇教授及其他科目,並與本地的劇社協辦講座示範等。

另一個較新的嘗試,是在音樂節中安排項目給傷健兒童參加,包括失明、失聰及智能發展遲緩的兒童,使他們能從活動中發展心智,並有助他們與其他人士接觸合作。目前,本會已擴增音樂的獎項,添置樂器的獎金及為使優勝者提供出國深造的獎學金。而音樂節的內容不斷擴展,使之多元化並盡量與學校的課程配合,使活動能融入教室。

藉著音樂節,數以萬計的學生在台上汲取經驗,提高表演及欣賞能力。音樂及朗誦節之選材,乃在嚴謹之中選出,使學生在研習這些資料時能融匯貫通,有所得益,並為學生們提供重要的訓練機會。

眾多學生們,尤其是年幼的一群,縱使有日常之個別訓練,藉著音樂及朗誦節所提供的演出機會,高水準之聽眾及專家們之評價中,在技巧及欣賞能力上,皆與日俱增。

音樂及朗誦節,衹是本會致力提高本港青少年文化水準之目標的一環,我們仍需要各界人士、政府、各傳播媒介、學校校長及老師們的支持。